資訊中心

文章分享

儒家誠信淺談──「商業誠信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」研討會後感

2007-04-30



2007年3月,高柏舉辦「商業誠信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討會」。
後左4: 孔子後人、全國律協理事孔祥榮
後右4: 中央黨校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卓澤淵
前左3: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副校長、一級警監李文燕



綜合2007年3月30日研討會上諸君的發言,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現正面對嚴重的商業誠信問題,影響整體的經濟發展,每年信用損失約5,850億人民幣,同時也影響社會的進步。
 
正如大家所說的,商業誠信的問題,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原來制度跟不上市場經濟,也社會上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;另一方面,中國傳統的誠信,隨著傳統文化受到批判,在現代社會被隔斷。各位都認同,誠信是一種風氣、一種道德,需時建設,光靠打擊不够,還要道德教育及法制的配合。
 
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,我希望從中國固有文化入手,在教育之中,貫徹道德教化,以建立誠信社會。
 
仁者,人也
 
毫無疑問,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的美德,「誠信」這兩個字,便出自我們歷史悠久的經典。《中庸》:「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」《論語. 顔淵》:「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」誠信表現在外,我們該弘揚傳統美德,使它生生不息,繼續照耀我們中華民族。追本溯源,我看,還是要從內心出發、從修 養自己開始。
 
傳統以來,中國人認爲做人之道在于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。具體來說,是從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」開始,首先發揚天賦的善德,繼而 親近人們、幫助人們,從內而外,一步一步走出來,再落實到治世之上,從而達到才德完善的最高境界,這就是大學之道「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」的意義所在。
 
由此可見,中國人認爲人不是離群獨立的,而是在人群中做一個人。人是群體的動物,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。儒家的道德倫理,便是建立 在人群之中。《中庸》說:「仁者,人也。」仁,是做人的道理,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古人根據其社會環境,得出五種的搭配,就是五倫,即 「父子、兄弟、長幼、夫婦、君臣」。
 
儒家重視五倫,把倫常關係看成人生的大道(「五達道」),人就是要依循這大道走過一生。人際關係,由五倫衍生十義,就是「父慈,子孝;兄良,弟悌;夫義,婦聽;長惠,幼順;君仁,臣忠」,各個崗位都有其責任和該盡的義務。
 
我們常說的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正是從五倫推衍而來的,把「父慈子孝」向上推展便是「君仁臣忠」,把「兄良弟悌」向外推廣便是 「長惠幼順」,原來屬于父子之親、兄弟之情的倫常關係,就這樣與上下等級、朋友交誼、君臣之道結合起來,從而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情、責任之心,推廣至整 個社會、國家和天下。由此可見,人倫就是人類關係的基石。
 
教育爲立國之本
 
儒家重視教育,就是要內化這種與生俱來的人倫關係,把人們隱藏在內的仁心彰顯出來,成爲恭(莊重)、寬(寬厚)、信(誠實)、敏(勤敏)、惠(慈惠)。
 
《禮記‧學記》說: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,「君」是治理、管理的意思。要管理好國家,必須首重教育和對民衆的道德教化。
 
透過教育,人民的素質得以提高,所謂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耻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耻且格。」人們既要法律的制衡,也要道德的教化,雙 管齊下,使人人養成羞惡之心,知耻所不及,才會打從心底裏以誠信爲本,做到曾子所說:「爲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」這種認真處事、善待他人的處 世態度,非從小教育不能爲。
 
誠信的失落
 
中央在十六大提出建設誠信社會,而信用體系是「以道德爲支撑,以産權爲基礎,以法律爲保障」,可是隨著傳統文化被批判,我們民族的誠信受到傷害。五四時候,人們高喊要「打倒孔家店」;文革時,人們高喊要「破四舊」。但人們瞭解他們要「破」、要「打倒」的是什麽嗎?
 
儒家自孔子以降,不爲世所用,寂寞了五百年。到了漢代,漢武帝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,儒家才真正抬起頭來,可是武帝的目的不過是爲了鞏固他一家一姓的 皇權而已!隨著西漢「君爲臣綱」的確立,以至南宋以後「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」等提法的出現,片面詮釋儒家經義。其實孔子誨人,從不鼓勵人愚忠,他說: 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」又說「以道事君,不可則止。」君臣的關係,重點在於「義」,在於「應該不應該」。
 
現代社會好像沒有了君臣這一倫,但社會上各種行業和機構,都是由上司和下屬組成的,而一切的事,總是有人發號施令,有人跟著執行,這種領導與被領導 的關係,變相踐行「君臣」之義。個人認爲,今天的「君臣」,不必與過去講求的尊卑、貴賤的思想挂鈎,更不能采用威迫、壓榨的手段去執行,要澄清歪風,更應 貫徹先秦儒家的精髓: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」。受領導的下屬講求不藏私心,盡力辦事(「忠」),而領導者行使指令的同時,對下屬須講求合理 (「義」)、合度(「禮」),完完全全以道德爲本,達致符合誠信的標準。
 
文化的承傳
 
由「父子、兄弟、長幼、夫婦、君臣」組成的五倫,是人生的五條大道,不論治亂興衰,這五達道還是擺在前面,讓我們去行、去實踐。但如何行呢?我想,要用知識、用智能推動;願意行嗎?那要看你對人對事有沒有關愛和責任的「仁心」;敢去行嗎?那就需要一份勇往直前的勇氣。
 
曾子說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爲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知識分子要志氣宏大,品格堅毅,以國家的前途爲重任,雖然路 途遙遠,負擔沉重,還是要一路走下去。就是這份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使命感,使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之中,雖然飽歷滄桑,但仍得以自全,生生不息。
 
打造誠信的社會
 
近年來,社會上開始重新重視中國固有的道德價值,于丹在中央電視台「百家講堂」講解《論語》,廣受好評,結集出書,更熱銷四百萬册。同時,國家領導 層也意識到,要從傳統道德規範著手,治理貪腐問題,所以胡錦濤主席提出了「八榮八耻」的榮辱觀,指出了什麽是真善美、什麽是假惡醜,應當堅持和提倡什麽、 反對和抵制什麽;而六月一日實施的《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》,更明文規範公務員的道德操守,期望樹立廉潔的政風。
 
在現代市場經濟之中,商業經營以追求最大的利潤爲目的,但在巨利誘惑的面前,我們會否因此埋沒本心,爲了一己的私利,不擇手段,置他人的生死、國家的利益于不顧呢?
 
結語
 
我們在古人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道路上,從修養自己、立德開始,再落實到商業層面,便要做到「見利思義」,以「士魂商才,盡己立人」自我 期許,這是高柏的使命和願景。「士魂」是以家國天下爲己任的大我精神,「商才」是指儒者也應具備的商業才幹,又或者具備商業才幹之士也應具有儒者的道德風 範。在廿一世紀崛起的大中華經濟體系之中,企業的永續經營,端視乎經營者是否秉持「士」的操守、道德和理想,同時擁有「商」的謀略與務實。
 
教育是立國之本,誠信是社會國家的基本倫理。把我國固有的深厚文化與教育結合起來,我們才能解决當前誠信缺失的問題,樹立社會公義,建構和諧社會,展望更美好的將來。
 
作爲一家企業,高柏所關心的,是企業的社會責任,在能力範圍內,勉力而行,全心投入,發揮所長,期望對周遭的人與事,乃至社會都有所回饋,以達致「盡己立人」。
 
我相信,建設「誠信中國」是我們彼此的願景與目標。這次研討會是一個開始,我們希望儘早安排第二次見面,共商計劃,爲國家的發展略盡棉力。
 
 
(版權所有.不得翻印)
返回